2006年10月29日

久違

久違了,Alex始終回來了。

(1)

從睡夢中驚醒了,不記得夢的內容,只直覺地看看時鐘。

六時十五分,心想:還未到上班時間,可以繼續睡去。

但回過頭來才發覺,現在是下午,不是早上。為什麼,我總是覺得醒來就要上班?因為,害怕。

不自覺地睡了,是因為上午下班了還要趕到寫作班,是因為太累的緣故。

這才驚覺,原來我真的害怕上班,原來上班給我的壓力,太大,只是我自己察覺不到。

細心想,壓力大不是源自工作難以適應。人是善於適應環境的動物,能否適應,只是時間的問題。

壓力是來自,因為適應工作而改變的性格。同事說我開始「醒目」了,這表示,我正漸漸地「正常化」。

開始「正常」了,因此我要反思,我要反思!我不要「正常」下去...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正常人」在我眼中有個特殊定義。曾經,我很討厭很討厭「正常人」,甚至到了憎恨的地步。

「正常人」永遠不分對錯,永遠執著於「對」,永遠不會給自己「錯」的空間;
 永遠沉迷於速度,永遠不會靜下來思考;
 永遠迷信自己的眼睛,永遠以貌取人;
 永遠看見別人眼中有刺,永遠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
「正常人」永遠不會反思,不會認錯,永遠不會承認自己是壞人,甚至不曾知道自己是壞人。

「你很難和『正常人』相處!」
 我曾經對這句話一笑置之,但現在只能笑中有淚。
 我無可奈何地要和「正常人」相處。我這才驚覺,原來我真的失了平衡。自由創作是我的夢想,但浮生於世,不是人人都可以活在夢想之中。

 命運縱然握在自己手裡,但手,卻不由自主,只能無奈。

(2)

唱片店內,我看到了這幅異象:

一位嬰孩悠閒地沈在水裡,不用擔心他,他會游泳。一張一元美金在他面前浮動,他看見了,便作勢向美金游去,想找住它。

這是一張外國唱片的封面,《nevermind》。唱片背後有甚麼意義?是說人類天性貪婪嗎?

我不深究,卻下意識地想起了水猿論。科學家留意到,初生嬰兒不用學習便懂得游泳,是因為人類本屬水性,如此,科學家推論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曾經歷過「水猿」的階段。水猿居於陸地,但善於游泳,屬水陸兩棲動物。但這是假設,人類是否真的曾為水猿?他們不知道,科學家也不知道。

真好笑,人類已有能力摧毀世界的未來,卻沒法弄清楚自己的過去。

我被唱片的封面吸引了,但對唱片的主人卻毫不認識。

「我會買下這張唱片嗎?」

「我,會」

「他」會,但我不會。原來,我並不如想像中清高,我並不是鏡內的自己,原來現實中的自己沒有被異像打動。

算了,來唱片店只為一張VCD,無需被一幅異像留住。

我曾經病態地天天到 HMV 走一趟才感安心。回想起來,也許我不是迷戀 HMV 的音樂,也許我只想找個逃避的地方。

這種痛態也許不壞,但人大了,便會失去逃避的雅興。

(3)

做好人沒有錯,唯一錯的,是世界容納不了好人。

2006年9月21日

零碎片段

九月二十日

上班生涯已開始了兩星期。是和「正常人」相處多了嗎?自己好像也「正常」了不少。

說話多了,靈感少了。

兩星期沒有靈感,無論對文字或事物的敏感度都弱了。所以我以後要更加提醒自己,別忘記那個才是真我。


九月十日

再次見到夕爺。關於情緒病的講座不多,但這天的講座卻坐無虛席,希望大家不是為夕爺才來的吧。林夕說他懷疑很多香港人都患有情緒病,但依我所見,街上的人都很「正常」,不像有情緒問題,至少,有問題的人都會被當作怪人。令人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在壓抑自己情緒的話,便是個很大很大的問題了。

九月二日

我是懷舊的人,所以這天到了懷舊玩具展。看見很多兒童時代的英雄重現眼前,慶幸自己還有種興奮的感覺,原來,我還是個長情的人。

我很高興,我還未變。

2006年6月23日

不設title

看過足球小將的人,多少會被故事中的熱血之夢感染一點。現實中,日本隊在零六世界盃中飲恨於分組賽,這結果多少打擊了喜歡這個故事的朋友的心靈,包括我。

日本隊出局,便把亞洲足球的希望都寄託給南韓隊吧。不料,亞洲希望亦在日本隊完成賽事的一天後破滅了,於是,亞洲球隊在本屆世界盃的分組賽全軍覆沒。

一連幾日的賽果對我來說,都是惡夢。日本、南韓相繼止步,就連最喜歡的墨西哥,也只可以走到十六強。問心,我真的為此感到若有所失。如果你說,我喜歡日本隊是因為貪其球衣漂亮,鍾情墨西哥,是因為它曾在99年訪港踢賀歲盃,那麼我告訴你,你從未試過真心去喜歡某人某事,便不能理解我此刻無奈的程度。當然了,不及我的深情,便不能感受我的傷痛。

說回墨西哥對阿根廷的比賽。敗了,但猶然光榮。賽前,相信很多很多人都把阿根廷看高一線,但比賽起來,便知道我軍的質素不比對手差。先入球的是墨西哥,就是對手追和的一球,都是墨西哥前鋒入的烏龍球。看全場的形勢,十五號球員在邊線的表現出色,全隊的平均表現也叫人眼前一亮。最後只輸給阿根廷球員在加時賽的一記美妙世界波,而不是輸給質素,輸得不值是肯定的。這場比賽後,世界應該對這球隊多加幾分目光。

我已擁有兩件墨西哥球衣,原本決定墨西哥能夠進入八強才會買今屆設計的新球衣。這場比賽雖然輸了,但球隊已打出了晉級的水準,所以我覺得,值得買下墨西哥球員在這場比賽時穿起的球衣,作為支持。

--

我們擁有的,往往比我們知道的多。(未完)



雜誌的編輯寫到,往事並不如煙,而填詞人林夕卻說到,往事只能如煙,究竟,那個才對?(未完)

--

發覺自己越來越害怕寫作。追究原因,是因為自己太喜歡寫作了。寫作其實不難,只要懂得文字,人人都可以寫作。只是,要寫得好卻不容易。寫得好,意思是文章能夠動人,有見地,當然,文字要有一定水準,至少不可錯誤處處。沒有要求的,也許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可以只求自己的標準。但,有要求的話,會害怕寫得不好,會害怕文章害了人,會害怕文章打擊自信。

的的確確,越喜歡,越怕。

----

在網上寫日記,壓力真的不少。有些事,不想被認識自己的人知道,但又很想和陌生人分享。有些朋友看到自己寫了心事,會取笑你。遇到這種事,大概人人都會惱得想立即把網上日記關了。

然而,有些陌生的網友,不知在網絡何處找到你的日記,也不知為甚麼有興趣闖進你的回憶,更不知何故,有心無意地為你留下一句半句留言...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動力。(未完)

----

即使是壞事,只要有人做,都會給自己一個漂亮的藉口,告訴自己:我有苦衷。

2006年6月21日

感性足球

足球從來都是感性的運動。

本屆世界盃便多次出現了感性的時刻。E組中,意大利隊在首輪比賽以一比零擊敗加納隊,而小組的另外兩隊球隊對壘,捷克隊以3:0大敗美國隊。到了次輪分組賽,意大利對美國,捷克對加納。結果,首仗大勝的捷克今仗以0:2敗給加納。理性上,在另一場比賽,意大利應該輕取美國,然而這場比賽的賽果卻非常不理性,兩隊感性地賽和了。難怪,人們都說意大利足球如何感性。

首輪分組賽:       次輪:

意大利 2:0 加納 | 加納  2:0 捷克
            
捷克  3:0 美國 | 意大利 1:1 美國

一個例子不足以作為證據?ok,再來一個。H組的比賽,西班牙隊在次輪分組賽的上半場以0:1落後於突尼西亞隊,雖然最後西班牙還是以3:1反勝了,但比賽時下起的滂沱大雨彷彿想告訴我們,下半場那三個入球帶來的理性掩飾不了上半場的感性。而小組另外兩支球隊的比賽,烏克蘭隊以4:0擊敗亞洲強隊沙地亞拉伯。如果你知道,在首輪賽事中,大勝四球的烏克蘭隊以同一比數大敗於西班牙隊腳下,而曾經領先西班牙半場的突尼西亞只能迫和沙地隊,你便可以理解,足球是不能以理性來衡量的。

首輪分組賽:           次輪:

西班牙   4:0 烏克蘭  | 烏克蘭 4:0 沙地
            
沙地亞拉伯 2:2 突尼西亞 | 西班牙 3:1 突尼西亞
                (上半場 0:1 )

再說,扣除一切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理性上,巴西隊應該可以在本屆World Cup中順利捧盃,但感性上,因為某些外圍因素的沖激,任何奇妙的事都可以在世界盃的舞台上發生。例如,巴西隊受到太多球迷的支持,因而獲得了一面倒的氣勢,這本是正能量,但這股正能量卻可能令整隊巴西「緊張」,繼而「腳痛」,再繼而影響表現,最後,被影響的當然是賽果了。外圍因素竟能把球迷的一面倒支持由正能量變成負能量,甚至影響球員的心態和表現,所以說呢,足球是多麼感性的運動。

當然,如果盡是理性的話,球賽或會變得乏味。或許,感性足球比理性足球來得精彩。但若果我們還把足球看成體育項目、還記得體育精神的話,我們是否應該理性一點?抑或,我們應該以利益掛帥,繼續感性下去?

2006年6月11日

城市的雨 vs 天然的雨

在下雨的時候,在城市中行走,真是一件苦差。光是閃避源源不絕的雨傘已經令人煩惱;由屋簷滴下的雨點又混入了鐵鏽。站在天橋下,更會看到因天橋上車輛駛過而造成的「瀑布」。城市裡的雨聲,是煩擾的聲音。即使是喜歡雨天的我,也討厭城市的雨。

但是,若果身處寧靜的郊外,雨聲是如何的清脆,雨是如何漂亮,沒聽過是無法領略的。我總覺得,雨本是天然的,城市卻把天然的雨污染了。

-----

我是信命運的,總相信,人生裡總有無法解釋的巧合。而巧合,能改變很多事情,甚至命運和人生。

With a little luck, and goes forward, and you win.
Or may be it doesn't, and you lose.

quote from the film "Match Point"

2006年6月7日

錯の隨想

錯是容易的,知錯卻是難事,最難是認錯。更甚者,人越大,認錯的勇氣越小。人愛面子的心態,或許是魔鬼放在人心中的一顆種子,隨著人的年紀發芽成長。

2006年6月2日

無題之三

人要成熟才懂得哭。

-----

學懂放棄,便會有所得著。
或說
要得到某樣東西,總要把某些東西拋棄。
When you learn how to give up, you know how to step forward.

2006年5月26日

無題之二

有些時候,你以為傷了他人,可能,傷的卻是自己。

-----
別過35年,幪面超人一號本鄉猛和二號一文字隼人終於重現江湖了!

如果說每個年代的人心目中都有一位屬於自己年代的幪面超人,屬於我那個年代 (80年代中後期) 的是第十一代的光太郎「Black」及「RX」。算起來,我出生那年,一二號的時代已過去十載。雖然未曾在螢幕上目睹他倆殺施展絕技,但不認識兩位初代 Rider 的人,相信也沒面目聲稱喜歡幪面超人了。

重新製作的《幪面超人the first》上映,令一眾新舊 "粉絲" (fans) 能夠共同回味初代 Rider 的風采。已成經典的主題曲《Let's Go! Rider Kick》依然在片頭響起,似乎有意引領觀眾們回到過去,但隨後的畫面卻告訴觀眾,舊時代已成追憶。看畫面,故事背景及拍攝手法都已經告別了七十年代,躍進新世紀。「復生」的兩位超人雖保留了舊式超人服的頸巾,但外型上已添上了不少現代感,例如反光的護甲。

形象上與時代同步了,劇情方面也有意識地脫離了「超人打怪獸」的層次。本鄉猛因為對冰晶的鍾愛而喚醒了本性,一文字隼人亦因為對女主角的傾慕而改邪歸正,明顯地,「幪面超人」有了新的武器:愛。而劇中發生的一段插曲亦甚有感人之處:心地善良的男女配角身患重症,本已對生存不予寄望,兩人卻因彼此認識而重燃鬥志,希望雙雙生存下去。後來他們有了生存希望,但條件卻是要接受邪惡組織 Shocker 的改造,成為 Cobra 和 Snake,甘心為惡勢力賣命。在觀眾面前,他們當然有邪惡的一面,但是,當兩人敗在幪面超人之手時,Cobra 望著那朵他親手種下的太陽花,一段悽美的配樂響起了,這當然是導演的伏筆,目的是提醒觀眾,可恨的他們,原來也是可憐的人。當觀眾們心頭泛起一陣惻隱之心時,正邪之間的分界便開始朦朧了。導演彷彿藉此片段來問觀眾:當正邪雙方各自有主觀上的「對」時,客觀上的「錯」是否不再存在呢?

然而,雖然劇情上不再「超人打怪獸」,但比起一般的劇情片,本片劇力始終稍遜。結尾部分匆匆了結,非 Rider 迷一定大感不解吧,大家都問:「有續集嗎?」,其實 "粉絲" 們都知道,「續集」早在35年前上演了。無可否認,這樣的安排造成了「只限"粉絲"」的感覺,令沒有看過電視版的朋友覺得電影的結束是爛尾。另外,「重出江湖」的一二號竟然失去了變身時的指定動作,看不到這經典場面在銀幕上重現,忠心的 "粉絲" 們一定大感失望,實在是本片一大缺憾。

-----

和《幪面超人》同期上映的還有《X-men》及《職業特攻隊3》(MI3)。三片是動作片,而論質素,相信後兩者都高於《幪面超人》。但如果三片中只能看一部,我會看 Rider。

談到欣賞,欣賞的當然是《X-men》及《MI3》,但喜歡的仍然是幪面超人。欣賞和喜歡有何分別?前者必須理智,而後者,可以不講情理。

2006年5月11日

無題

古人偶爾會將作品定名為《無題》,李商隱便試過。從前我不明白「無題」的意思,也不會深思。總是想,難道找個名字真的那麼難嗎?現在,我想我開始明白了,對啊,有些時候,無題比有題更有深意。

-----

剛才猶豫該定甚麼Title時,想,別煩了,乾脆就填日期吧,然後便在標題一欄輸入 "05年..." ,等等,現在不是已經06年了嗎?我才驚覺,我已經到了對時間麻木的年紀,因此察覺不到時間已悄悄地過了一年。這幾年間,有些時候時間彷似慢得感覺不到,然而有些時候,時間卻在不為意的時候飛逝了。究竟,感覺麻木是因為時間過得太快還是太慢?沒錯,對世界來說,一秒就是一秒,但有些時候,對人來說,一秒可以慢如一小時,而同一時間,一小時也可快如一秒鐘,所以呢,時間從來都如宇宙一樣神秘。

-----

經過了好些日子,終於等到了心妍的新碟。始料不及的是,期待的人比想像中多。

十多首新曲,有粵語有國語,連英文歌也不欠奉,以香港的水平來說全屬水準之作。曲方面,一貫的K歌在這張唱片中份量不多,《玉石樂隊》這種港式 jazz 風格清新悅耳,論新鮮感絕對十足;詞方面,一向充斥市場的失戀歌也只佔少數,實在叫人眼前一亮。

《白先勇》找來白先生筆下的尹雪艷和孽子來講「道理」,沒有讀過兩位人物的故事,只會聆聽出「如無懼就有福」這一層意思,若果看過他倆的故事,體會一定更深;
《三毛流浪記》由周耀輝填詞,可以說,是他前作《赤地雪》的姊妹篇。作詞人延續了《赤》曲的意境,繼續以無垠的赤地來比喻浩翰的愛情,但本曲主角「三毛」卻沒有前作的主角那麼幸運,「三毛」踏破鐵難,卻還在問:「流浪是我,尋覓甚麼」,而《赤》曲的她已經學會釋放。看來,赤地上每位流浪者都有各自的故事,也有各自的知音;
不得不提的是《眼中桃花》,曲是K的,但詞,卻殘酷得很現實,有意思。我覺得每位沉溺在愛情海的人士也應該認真地聽一聽歌詞,「想勸你,別迷信得到他」;
由夏至填詞,改篇自韓語歌的《差一分鐘(十時)》寫作手法新穎,以「分手只差一分鐘」這個比喻來說明拖拉根本無法挽救垂危的愛情,絕不行貨;
《蟬》是全碟中最不關心妍的一首,無論曲詞都給人曖昧的感覺,幾句「是相貌無謂,還是衣著有關係;是智力無謂,還是無恨無謂,能望通透有關係」,乍看兒戲至極,細想之下,卻是金句中的金句;
第一主打《粉筆字》曲詞都不算一流,但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首。起伏不大的旋律像是故意給了你思考的空間,而相對清澈的編曲亦提供了細水長流的感覺,喜歡平淡的人會喜歡這感覺。

這一等等了一年零四個月,但沒有白等,多謝關心妍。

-----

前幾天在街上碰到小學時兩位非常要好的同學,但只是草草地交待了近況,陌生得教人害怕。始終,我熟悉的只是從前的他們。有些事,無論從前多麼珍惜,現在多麼遺憾,會發生的總會發生,平淡接受反而更易接受。

-----

風是沒有形狀的,若不是落葉捲動,風就沒有存在的證據。

2006年5月2日

瑣事,不是生命的片段嗎?

1.失眠分為多種,明明渴睡卻又不想入睡是我最怕的一種,也是最近經常纏擾我的一種...

2.近來很迷《電車男》。看完原著,總覺得「電車事件」發展得太順利,但我卻沒有懷疑其真確性,或者說,我根本不想懷疑。沒有看過漫畫版,但在網上看過封面,那應該是青春派漫畫的風格吧,看那電車男和愛瑪仕都變成了十多歲的少男少女。我有個奇想,覺得《電車男》若以手塚治虫先生或藤子不二雄先生的風格畫出,應會大有味道,是耶?

3.「女神」寫真集售三百多元,來自日本的水貨貴得難以想像...但更難以想像的是,有人為了那數十頁的寫真而甘心受騙...幸運的是,我暫時未到那瘋狂的地步。

4.突然很想學日文。想想,學日文有不少好處。識多一種語言,在思維或生活上一定有幫助。而且,看日劇不用聽配音,玩日本RPG遊戲也不用找翻譯版(例如超任的Dragon Quest系列)。但是,想到自己的英文也不甚了了,而且不懂國語,多學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會否太不切實際呢?

嗯,又到了 "to dream or not to dream" 的十字路口~

5.為什麼愈是喜歡文字便覺得離文字愈遠呢?那是因為執著,執著會令事情適得其反。很多人知道,但同時很多人不知怎樣做 :-p

2006年4月25日

電車男

看過無記播出的電視版《電車男》後,我便成了「電車」迷。

數月前電影版在香港上影,電車男大熱,但當時的我對此故事卻不懷好感,甚至覺得又來一齣無聊的「人為愛情片」。怎料,上星期六晚電視版《電車男》在無記首播,碰巧我無意地收看了,便迷上了這個故事,深深地迷上了。看 VCD、看原著故事、上網找資料、找相關介紹、找演員照片,我似乎著了魔。

為何著魔?也許對故事情有獨鍾,也許喜歡男主角 (伊藤淳史) 獨特的演繹,也可能,是女主角 (伊東美咲) 漂亮得令人難忘之故 ( ^_^ " )。原因不明,但喜歡就是喜歡。

電車男,一位二十出頭的男孩,外貌平凡、沉迷動漫世界,與社會脫節,是典型的御宅族 *。2004年3月14日,他的世界發生了微妙的改變。當晚,他在火車上遇到了讓他一見心動的「愛瑪仕小姐」,內向而自卑的他當然沒想過結識她,然而緣份似乎看不過眼,便派來一位醉酒漢「幫」他一把。有了相識的機會,電車更加忐忑,於是在網上訴苦 (2cn.net),誰不知,緣份再次為他找來一班網友,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當晚的「電車故事」在網上引來了無數迴響和關注,後來更走出了網絡世界,以書本、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漫畫等形式繼續流傳下去。

眾多不同的形式中,電視版最得我心。和電影版相比,電視版除了在劇情上技勝一籌外,選角方面亦較為出色。主演電影版的男主角在「改造」以後,未免帥得過份了,甚至顯得愛瑪仕有點襯他不起,這樣未免減弱了故事的感染力。要知道,如果「電車」本身就是帥哥一名,《電車男》便不會有如此感染力。同樣的問題,應該不會出現在電視版裡。看過電視版的朋友都知道,女主角給人的感覺是高貴、漂亮、氣質逼人,而男主角方面...便見仁見智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他是OK的)。正因為兩人在外貌上不匹配,結局時兩人牽手的時刻才會教人感動。

說到感動,何以電車男的故事能夠牽動無數人的心情?當然,故事的一大賣點是一位傾城美女愛上了一位不討女孩子喜歡的男孩,這種戲劇性自然有其吸引力。另一方面,電車男的網友們也是故事的關鍵所在。他們鼓勵電車男的同時,本身亦被電車男的故事感染著。第二集中,那位因失業而離家出走的網友下決心向妻子道歉,便是因為感染了電車男的勇氣。這種互動的感染力在劇中造成了不少感動的場面,不失為電車男的一大吸引之處。

說到尾,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令人感動的重點。然而,有說整個「電車故事」都是虛構的,電車男並非真有其人。如果傳言屬實,那麼整個故事便沒了意義,相信失望的不止日本人,你和我甚至全世界的「電車迷」都會為此婉惜。可喜的是,網上盛傳現實世界的電車男和愛瑪仕不僅真有其人,兩位有情人更於近日終成眷屬,這消息,不是比電視版的 happy ending 更加窩心嗎?

* 御宅族,指過度熱衷於動畫、漫畫、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

p.s.

1.如果我懂日文,喜歡遊歷 2ch.net,兩年前又見證過「電車男」的故事,那麼我一定介紹他聽《傾心》。

2.如果世界是無奇不有的話,如電視版愛瑪仕這種內外都近乎完美的女生,會存在嗎?
(有時, 人要理智失衡才會快樂)

電視版《電車男》劇照:



2006年4月24日

無聊,跟你一起無聊

         
   我我  我  我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我我我   我   我     愛愛愛      愛
   我   我          愛   愛  愛 
   我   我           愛  愛  愛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我    我      愛             愛
   我 我  我 我         愛
   我我   我我      愛 愛  愛愛愛愛   愛
   我    我      愛  愛       愛  愛
  我我   我我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我 我  我 我          
   我     我  我       愛
  我我      我我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愛  愛   愛    
                      愛 愛 
                       愛          
                      愛 愛 
    你  你             愛   愛
   你  你你你你你你你       愛     愛
  你  你   你  你
 你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    你你你 

2006年4月14日

最佳組合

.4月13日.

等這張唱片等了個多月,今天終於CD到手。

八首合唱歌,八組歌手演繹,起名《Perfect Match》。你一定以為Match是指林夕和伍樂城,然而兩位製作人卻說Perfect是用來形容八組Artist的,然而話說回來,at this moment,香港樂壇的黃金曲詞組合當非他倆莫屬了。(但我一定要說,我心目中的最佳組合是「夕陽組合」。我相信有天,他會重出江湖的!)

伍樂城配林夕當然有其入勝之處,然而歌手陣容也是一大賣點。張學友配陳奕迅,期待已久;汪明荃配陳慧琳,耳目一新;孫耀威配車婉婉,遺忘之聲;劉浩龍配胡蓓蔚,清新合拍;當然,不得不提鄧健明+黃貫中+雷有輝這組band sound。單看歌手名單,已知這是一張不尋常的唱片。

談歌詞。夕爺今次很有性格,碟內,沒有半首描寫失戀的慘歌,他換了另一角度「談情」。《鬥苦》寫兩位歌者在互訴苦況,他說他工作壓力大,他說他沒有正業,他嘆自己福薄,他嘆自己抑鬱,那麼誰是苦王之王?最後,一語「世上貧民和他比,彷彿巨富」,兩位歌者便立時無苦可訴。《自由女神》是我十分喜歡的一首,「一紙婚書有無數責任,偶然好感,如何當真」故然精彩,但獨白「好多人恨嘆下午茶,我暫時唔恨喎」才是拍案叫絕之句。《天下太平》的concept最妙,「失戀算什麼」?夕爺說,如果失戀也算世界末日,那麼世界便天下太平了。

談旋律。老老實實,全碟我只聽過一兩遍,暫時最有印象的是《再見亦是戀人》及《九週半》。《再見亦是戀人》似K非K,容易入耳但不易上口;《九週半》旋律清新悅耳,編曲略帶輕快感,配搭起來風格有點像at17。

最後,說到包裝,我略嫌花巧了一點。那顆隨碟附送的水晶石有點礙眼吧?其實,我很希望看見自己喜歡的唱片用上最簡單的包裝。當唱片業走到鬥包裝的地步,包裝出眾已不能出奇制勝。你大,他總能比你大;你送一張現金卷,他可以送兩張,你送三張,他送四張。反而,簡簡單單一個唱片盒才是千片綠葉中的那朵紅花。事實上,包裝越簡單越能反映唱片的質素,不是嗎?

P.S.


很高興上月有幸和伍樂城合照。

2006年3月17日

天幕下的戀人

一看,就知無線愛情劇《天幕下的戀人》取材自愛情小說。如眾多電視劇一樣,到了結局,婚禮往往不能順利舉行,不是男女主角三心兩意,就是有人搗亂,即使在無奇不有的現實世界中,我敢說,也不會發生這麼離奇的事件。然而,這類情節卻頻頻出現在虛構的電視世界或愛情小說裡,人看多了,被薰陶了,潛移默化下,自然信以為真。

信以為真又怎樣?信以為真便可大可小。

真愛是極度罕有的。但,某些人 (尤其少女們) 看過愛情小說那些天馬行空的「人為曲折」後,往往深信那些情節是無處不在的。是甚麼東西造出泡沫和幻影,令原本遙不可及的真愛變得像海市辰樓那般觸手可及?是愛情小說。到有天,到她被現實驚醒時,輕則傷心欲絕,重則,便落得如隔天出現在報紙上那些無知少女一樣的下場。我想,如果不是愛情小說或愛情戲劇把一個又一個虛構的希望加給她們,她們的傷口會這麼深嗎?

不幸地,聽說《天》劇收視理想,亦即是說,沉醉於童話式愛情的人不計其數。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麼虛假的情節會為人樂道?除了因為觀眾們已默認浮誇的劇情外,也許,亦反映電視世界外嚴重缺乏真愛。不是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人越想要。

幸運地,不知是否編劇良心發現,整劇的最後一句對白是:永遠幸福。這是一個警戒。就如其他的童話故事般,故事盡頭總有一句「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天》劇出現「永遠幸福」四字,就是警戒觀眾:本劇只是一個童話,倘若信以為真,後果敬請自負!

p.s.

雖然《天幕》中九成半以上的橋段都是虛構的,但巧合地,描述女主角變心的情節,我卻在電台節目中聽過類似的故事:

為了工作,男方要暫離女朋友半年。分別時,她抱緊他,說:「半年太長了,我很怕,怕你會離開我。答應我,不要離開我好嗎?」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男方沒有變心,分別後的每一天,都掛念著她。不料,三個月後,她主動找他,說:「我對你已沒有感覺了,我們分手吧!」

2006年3月8日

斷背山

今天終於有機會欣賞《斷背山》。

我偏愛的是戰爭片,所以劇情緩慢的《斷背山》對我而言,說真的,有點悶。

然而,劇中包含的情感仍然教人反省。男性,多是以性掛帥的,因此男性間的同性戀多半嚴重地缺乏了愛,關係難以長久。但此劇的兩位主角在沒有婚約的綑綁下,竟能把一段戀情維持二十年,對現實而言,不得不承認是一個神話。更難得的是,二十年來,兩人的激情似乎沒有退卻的跡象。反觀香港的情況,「半年都算長啦」,看到嗎,我們四周的愛情,是那麼兒戲,激情又是那麼易退,對某些人而言,一段戀愛的時光只有花開花謝那麼長 (如林以諾牧師所說的「鐵達尼極限」:三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所以,不要輕視《斷背山》的愛,也不要恥笑兩位主角。你眼中的「不倫之戀」,比起發生在你身上的所謂「愛情」,可能,還要偉大N倍。尤其香港人,在「纏綿遊戲」的薰陶下,講心的有情人越來越少,其實,我們應該聽聽《斷背山》的名句:但願我懂得擺脫你!(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說出這句話,代表你已經找到無法擺脫的真愛。如果你發覺自己很容易便能「擺脫」一個人,那麼,真愛永遠都不會找上你。

看《斷背山》,有些人是為那一分鐘的床上鏡頭而入場的,他們要看的只是性愛場面,至於其他一切,例如那段深刻的愛,卻將其置之度外。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相信,有點思想的人都會贈其三字:無得救!

《斷背山》失落於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有否內情,其實無需多言。至於導演李安得到最佳導演的寶座,又是否替華人爭了光?台灣傳媒問他,「『最佳導演』的功勞應歸於美國還是台灣?」李安說:「我選擇不回答。」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了。如陶傑所說,《斷背山》和中國沒有半分關係。你說李安是華人?對,李安流著中國人的血,但別忘記,他學電影的地方是美國,他的起步點亦是美國,他是吃美國的飯大的!他清楚,要是沒去美國深造,他一定不會得到今天的成就。若你說「best director」是華人的光,我只能無話可說了。

看看我們香港的電影,講BQ (漂亮指數,Beauty Quotient),得啖笑。觀眾們看完後只有兩種評價:一,幾好笑,二,女主角幾靚;導演們只會拍「情癲大聖」;對白只有「愛你一萬年!」及「講你又唔明,明你又唔做,做你又做錯!」,如此無知,試問,我們又怎會被人看得起呢?

2006年2月17日

再見二丁目.最後武士

.2月16日.

我反覆地聽著《再見二丁目》。

這首歌,是數年前從千嬅的一張唱片中認識的。

「原來已經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當時未太在意這句歌詞,只覺得一句平凡的歌詞帶出一段悅耳的旋律。就是這麼簡單。

早陣子聽講座,林夕提到這首歌,提到這句詞,我才發覺,這句用字平凡的歌詞有動人的地方。人有了經歷,看平凡的東西便不會覺得平凡。

我衷心認同,《再見二丁目》填得好,不是因為那罐綠茶,不是因為那首異國民謠,不是因為滿天柏樹,而是因為歌詞中有這麼一句:

原 來 我 非 不 快 樂  只 我 一 人 未 發 覺

「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願與大家分享這句歌詞。

p.s

(1)喜歡這首歌,但我不渴望到二丁目走一趟。為什麼?因為我心目中的二丁目已夠美麗了,如果真正的二丁目不夠我心目中的二丁目美麗,怎麼辦?

(2)無論於甚麼角落,不假設你或會在旁,我,也可暢遊異國,再找寄託。對,我應該忘掉不快樂的人和事,例如妳和妳的「TimeOut」。

(3)「唔係有比喻就大晒,唔係有意象就大晒。」林夕這樣說。不是嗎?比如,她的文筆很好,但人們看了她的文章後,只記得漂亮的字句,那麼她的文章有何價值?

-------------------------------

昨晚看 HBO 播放的《最後武士》。從家裡 30 吋的 LCD 電視上仍能感受兩年前於戲院中感受的震撼感。

今晚看無線的《覆雨翻雲》,同樣有「戰爭」場面,但實際上,那些只是打鬥,不是戰爭。難怪的,以十數人去演千軍萬馬,能有甚麼場面?

註:《覆雨翻雲》對無線來說已是大製作了;而無線在香港已是最有實力的電視台了。

所以說,只看香港電視劇,只能做井底蛙,不會知道何謂大製作。

另外,女孩子常說把戰爭片歸納為「打打殺殺」的片種。我不清楚他人的心態,但我想,若果有人看了《魔戒》或《最後武士》那種騎士們衝擊的浩瀚場面也沒有甚麼感覺,那麼對她來說真的太太太太太~可惜了,她錯過的,她不能感受的,她討厭的,不只是一個畫面,也不是一齣電影,而是整個歷史。

再另外,如果歷史真的如《最後武士》的戰爭場面那樣悲壯,那麼我相信認識歷史是必須的。而我更相信,歷史比電影中的場面悲壯百倍。

再~另外,電影中描寫了日本武士階級被西方槍炮取而代之的悲哀,事實上,在火槍未入侵日本前,同樣的夕陽哀歌早已在西方的騎士身上響起。由西方到日本,由日本到全世界,武士道精神連同武士們一起沒落,這沒落象徵舊思想的崩潰,取而代之的火槍象徵新時代的標誌,也代表新思想獲得全面勝利。

我們拋棄舊思想換來新思想,看似沒有代價。但別忘記,火槍背後沒有精神,武士刀上卻有一個「道」字。同樣的事件一再發生,終有一天,人類的思想會被取替。

得了甚麼,便會失去甚麼,這就是「卡通片」所說的等價交換。

2006年2月14日

正月十七隨想

一.

你知道今天是農曆初幾嗎?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七。突然提起農曆來,奇怪嗎?是的,我也感到奇怪,我們明明已經決絕地違棄了中國傳統文化,那為何每年總有幾天,會喚起「大年初幾」,會突然拿出那些遺棄已久的傳統裝飾?而那幾天當中,我們忽然忘記了西曆的日子。

念念不忘的是中國人的身份嗎?可是我聽見的只有「發財」和「利是」。

到了今天,你只知道今天是 2月 14,卻不知道今天也是正月十七。

二.

文具店竟然售賣以絨布製成的假玫瑰。說真的,這些絨玫瑰的像真度頗高,望過去幾可亂真,而且實際,不是嗎?它們是不會枯萎的,比真玫瑰實際得多。可惜,這些假玫瑰一定不好賣。要知道,女孩子喜歡的,是那些會枯死的玫瑰,她們覺得會枯萎才夠動人。

三.

聖誕節的街上,人人狂歡。然而那些耀目的燈飾翌日便被拆下,那些笑臉也不見了,彷彿年中只有幾天是狂歡的日子。你不禁要問,難道昨天的快樂景況都是假的?為什麼人們能要笑就笑,要收就收?

如同2月15日,你感到奇怪,昨日滿街的玫瑰到那裡去了?難道一年裡只有一天情人節?看見情侶們都趁 2月 14日盡興而歸,你便知道,「情人節」是多麼罕有。

四.

無線節目《浪漫滿街》請來歌手大唱「情歌」,為情人節增添氣氛。諷刺地,節目內歌手們唱的都是「慘」歌,應不應景真是見仁見智了。

但不要怪歌手們只唱「慘」歌,有人喜歡聽,他們便要唱。也不要怪天公不造美,在今天情人節下起雨來,微涼的雨只是應景而已!

五.

所謂的「愛情殺手」或「愛情達人」,正是謀殺愛情的兇手。

2006年2月8日

魔幻王國 and 兩發奇想

.2月7日.






真是寫意的一天呢,唱K四小時加睇戲,不過$32 + $45,做香港人實在幸福。感謝神!

Franco 又介紹了一首好歌給我,Raidas 的《傾心》。有些朋友可能感到奇怪,這麼經典的金曲,為什麼我竟未聽過?真慚愧,七十年代的歌我反而較為熟識,八十年代的流行曲卻所聽甚少,所以談起太極、Beyond、達明一派、Raidas等樂隊,我會一頭霧水。

看迪士尼電影《魔幻王國:獅子.女巫.魔衣櫥》。說真的,看這部戲前,我對原著作者及其作品全無認識。如此,看戲後又認識了一位大師,又認識了一部鉅著,實在是幸運事一則。

電影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魯益師 (C. 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系列,講述四位孩子誤闖神祕衣櫥內的納尼亞世界,展開了一段奇異經歷。

魯益師是一位神學家,他筆下的《納尼亞》自然充滿神學意味。以現實的口吻說,納尼亞世界是人類內心世界的投射,正義的獅子阿斯蘭代表正愛、犧牲和勇氣,冰雪女巫則象徵邪惡、貪婪和利慾。電影裡明顯隱含了不少基督教意念,但是,或者因為不認識《納尼亞》的關係,我似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歎為觀止的特技及浩瀚的戰場上,而錯過了作者送贈的心思。看了一部有深度的電影卻得不到甚麼,我,能不自責嗎?

特技是這部電影的主力賣點。因為特技,魯益師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得以在大銀幕上呈現。據資料顯示,電影中出現了60多種幻獸,包括半人馬獸、半羊獸、牛頭人、獨角獸、巨鷹及鳳凰等。不得不佩服製作這些特技的高手們,他們令你相信那頭會說話、會思考、勇敢,而且具領導才能及犧牲精神的獅子是活生生的。縱使帶著理智的頭腦觀映,但看戲時,我不曾告訴自己:那頭獅子不過是 CG 動畫的產物!不知道貼近現實的人對這些存在於幻想世界的動物會否產生抗拒呢?而我,由於鍾情中世紀歐洲神話及 Warhammer 世界的關係,早已「認識」這些幻獸。然而過往的認識只基於文字及圖片上,今天能藉著這部鉅片看見活靈活現的牠們,大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過唯一可惜的是,電影中沒有出現我最喜歡的幻獸,鷹頭獅 (Griffon)。

《獅子.女巫.魔衣櫥》只是《納尼亞》系列的第一炮,這無疑是一個漂亮的開始,相信其餘的六部作品將會同樣精彩。

---------------

奇想之一:

由夏至小姐填詞的《愛是最大權利》若是情歌,為什麼會出現兩句「遊行直到夜晚多淒美」及「人群漸近,想改寫你我命運」?依小弟之見,若歌詞中的「你」解作「民主」,整首詞的意思不就一目了然嗎?

歌詞節錄:

手拖手與你演齣好戲
遊行直到夜晚多淒美
爭取這一次 走幾千百里 <- 遊行的場面

沿途留心 掌心的知覺也著緊
我認我認我愛得太過份 <- 愛民主愛得太過份,所以出來遊行
人群漸近 想改寫你我命運
任天塌下亦前行 哪怕你說我天真

<- 對!行就行,哪怕中共人士說我天真!->

---------------

奇想之二:

夕爺在商台頒獎禮上未說「希望『夕』『陽』都無限好」之前,我已提出「妙論」,說李商隱在千多年前已預測到現今香港樂壇曲詞界的變遷,於是藉《登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暗示後人。

巧合地,不知夕爺是否參透了詩句的妙處,於是也寫了一首《夕陽無限好》憑歌寄意。歌詞中有一句「從前並肩的好兄弟,可會橕到底」,當中的「好兄弟」,相信是指「夕陽組合」的陳輝陽吧。然而,「卻是近黃昏」卻暗示了「黃昏組合」的來臨。

假如「夕」「陽」代表林夕與輝陽,那麼觀望形勢,「黃」字還不是黃偉文嗎?剩下的「昏」字還未出現,表示樂壇上將出現一位名字上與「昏」字大有關連的作曲人,信不信由你!

*以上言論純屬小弟失眠時的荒謬奇想,對李商隱、夕爺、陳輝陽、Wyman及「昏」字作曲人造成的不敬之處,敬請原諒!

2006年2月6日

流行曲講座

.2月4日.

去了中央圖書館聽流行曲講座,和 Franco 一起去。

講座題目為《中文流行歌詞的文學性》,講者包括林夕、朱耀偉教授及廖志強先生。今天的講座是《雅俗之間:流行曲與香港文化》專題講座系列的第二炮,此系列一連三炮的講座邀來多位資深樂評人及音樂工作者,以不同角度探討本港粵語流行曲的文化。上月第一炮的講者黃志華先生把戰後香港流行曲的發展講解得活靈活現,而今天的第二炮更有我的偶像夕爺坐陣,機會難得,不去的話對不起自己。

等入場時,排隊期間聽到右邊幾位「似是」有識之士的年青朋友異口同聲說,不明白為何夕爺會選某些歌曲到《林夕字傳》中,例如陳慧琳的歌,他們便覺得不合水準。我真想反駁他們,講明「林夕自選」,既然選曲的目的不是為取悅歌迷,夕爺自然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歌,你不是林夕,又怎知林夕覺得陳慧琳的歌不合水準呢?人就是這樣,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還是謝霆鍵說得好,「音樂無分好定壞,無分好聽定唔好聽,只有分你鍾意定唔鍾意。」個人喜好的存在,正是音樂必須多樣性的理由。

講座長兩小時有多,四時十分開始 (因夕爺晚來而遲了開始),過了六時才結束。看題目已知道,講座的目的是以文學批評的角度分析現時流行歌詞的文學性,同時亦論及流行歌詞對社會的影響。

兩位講者論到流行歌詞是否文學作品,朱耀偉教授依書直說,以多位學者的角度解構,夕爺則覺得好的歌詞本身便是文學。我個人覺得,應把歌詞看成普通文字,和散文、小說、新詩等看齊,寫得好的便算文學。「好」的定義,不重於修辭與文采,而重於情與質。

講座的內容我多已思考過,但其中兩點令我有了新的啟示。

一.
論及文學的定義時,夕爺把文學作品界定為「提升思想境界」的文字。若果此界定成立,則大部分流行歌詞都不是文學作品,因歌詞大都是帶有負面思想的,聽了,只會一心墜落。像大熱的《好人》、《無賴》、《爛泥》和《垃圾》等,這類自貶式歌詞不會令聽者的思想有所提升,「同道中人」聽了,只會越聽越自卑,越聽越喜歡當「無賴」和「垃圾」。

二.
夕爺又提到唱作人的問題。他說:「唱作人作曲作詞,問題在於歌詞上。像王菀之的作品,給我一種感覺:若果這首歌由專業填詞人填詞就好啦。」我不能不認同這點,拿唱作人的歌詞和專業填詞人的詞一比,便能體會林夕的感受。唱作人即使不懂填詞,仍能為自己的旋律譜上詞句,為什麼呢?因為監製知道歌迷根本沒有分辨歌詞好壞的能力。事實上,莫說分辨好壞,就是理解歌詞,歌迷們也懶得去理。「唱K時有字幕看的,見字唱字得啦!」的確,歌迷的水準低落,是本地唱片業的悲哀,嗟乎!

講座結束前,夕爺宣言將推出純歌詞集「林夕三百首」,但他提到出版社憂心的一個問題:網上隨處都能尋到歌詞的資源,因此純歌詞集的商業價值不高。其實夕爺可親筆道出歌詞背後的故事,例如《明年今日》的「出街版」是改版七次的成果等,附於每首歌詞後,這樣便可增加歌詞集的吸引性。

相片:雖坐在第一排的正中位置,可惜這位置不是拍照的好位 :-p





講座資料


夕爺


朱耀偉,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人文課程教授,講者之一


夕爺與主持廖志強先生


請夕爺簽名 :-)


與夕爺的合照


(左)《林夕字傳》封面
(右) 看夕爺的直版簽名,不就是「夢」的簡體字嗎?

2006年1月28日

是日小記@27.1.06

在商務網上書店 CP1897.com 訂了林依晨的《林家女孩依晨的青春部落格》,才發現我家附近的旺角分店有現成的發售...已付錢了,不能取消訂單。唉,等台灣那邊寄書過來,要十五至三十日才有得看...

訂書前我到過書店看的,但當時竟發覺不到這本書的存在...我要怪自己看不清楚,還是怪商務沒查清楚有否存貨?

要等十五至三十日呢,哈哈...

雖買不到林家女孩的書,但買了雲海的新書,《X檔案之旅6:隱形史實之謎》。這本書遲了一個月推出,真有種如數年前「苦候」千嬅唱片《M Vs M 下半場》推出的感覺。雲海是香港數一數二的靈異及UFO專家,談及這範疇,在香港應該沒幾人能比他擁有更多資料,因此喜歡奇幻及UFO事件的朋友都一定喜歡他的書。尤其「X檔案」系列,一半寫離奇事件,一半寫旅遊見聞,而見聞所及的地方都是較少人認識的,因此喜歡神秘國度的朋友相信也會喜歡這個系列。若你也是同道中人,買本看吧 :-)

p.s.

一.

意想不到,一位似是大陸商人的阿叔說了一句:「他的進步是小,但不承認敵人進步,便是自己退步。」

我也不得不認,對於這種打扮的阿叔,從前,我意識上是「睇唔起」的。我總覺得他們不懂思考、沒有修養。但今天,那位阿叔的一句話驚醒了我。我看不起他,但要反省的,是我。

第一,再一次證明「三人行,必有我師」及「處處留心皆學問」。

第二,不論他修養如何,他這句話太有智慧了,不是嗎?一般人抬高自己的方法,是踩低別人。我們總是怕別人超越自己,但甚少自求突破,彷彿別人高不過自己,自己便很高了。這想法是多麼的膚淺啊!我們都不知道,踩人是不會令自己進步的,會令自己退步卻是無可否認。是踩人還是自踩?有智慧的人自然分辨得到。

二.
            
知識改變命運?我不知道。但教科書奪去了我的理想、我的自由、我的世界,我倒是深信的。

三.

下筆愈來愈難,因為自己已經進步。筆不再輕,字也不再易寫。

四.

人人都想無憂無慮,但童年經已過去。

2006年1月23日

《孤單北半球》

今天和 Franco 去了唱K,他介紹了《孤單北半球》給我,林依晨版。

他問我,這首歌「慘」嗎?

我留意著歌詞,想,詞是寫相思之「苦」的,然而相思相思,倘若互相思念,又何苦之有?

所以我答他:「不慘,很甜。」

聽旋律,這首歌應該大 hit 過吧,只是我少聽台灣歌,才沒留意。歌有三個版本,除林依晨版外,也有梁靜茹及男歌手歐得洋主唱的版本。上網看,很多網友都說林依晨演繹得最好,我同意。

三人中,原唱者歐得洋的唱腔不能給我孤單的感覺;梁靜茹唱得最好,聽得出她有成熟的技巧,然而,過重的技巧掩沒了歌曲的感情之餘,還有點造作的感覺;林依晨版與梁靜茹版的編曲是一樣的,但唱腔顯然不同。依晨在技巧上不及梁靜茹,但她的唱腔能帶出歌詞的感情,因此我最喜歡她的版本。

對歌曲而言,技巧和感情的份量比重不應是五十五十,我覺得感情比技巧重要。你會說,沒有一定的技巧根本無法表達感情,你對,但別忘記,沒有技巧不行,光有技巧也不行,懂得取捨和平衡是最重要的。

如,愛情是好,但濫情便不好了。

《孤單北半球》的感情是「青春」的。梁靜茹唱得好,但演繹得不好,也許她太成熟了。

p.s.

在網上找到林依晨的blog。看她的文字,覺得她很真,也有heart。不知道台灣的藝人是不是一般都比香港的同行有熱誠呢?我總覺得香港的藝人入娛樂圈的目的純粹是為了一個「錢」字,雖然為錢是無可厚非的,但倘若某位藝人對歌手或演員的身份沒有歸屬感,歌唱得好不好沒關係,戲演得不好也沒相干,只要有錢收就可以了,那麼,她的工作不就是「賣笑」嗎?

連結:
林家女孩依晨的青春部落格
Ariel's blog

2006年1月21日

在晨星仍掛的時分徘徊街上

看不見晨星,但它一定掛在天上。

這個時分,外邊微雨霏霏,送妹妹上學,然後獨自回家。

我已多久沒在這個鐘數走在街上了?想著,故意徘徊踏步。在鏡子前停留最多,因為我想認識它們,認識更多。鏡中人有惺忪的雙眼,單薄的外套,伶仃的自己。

鏡是真心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內心的那個自己可以說謊騙自己;但鏡中那個自己卻不會掩飾紅眼和眼淚。

回到家,七時半。想到《獨個》中的「我」。他「那天」的旅程不是八時正出發的嗎?時間上真巧合,真想現在就出發了,走他走過的路!

可惜,「當天」有陽光,今天有雨。

《獨個》節錄:

首句:我陪著我自己,度過了今天的午膳時間。沒有不慣,反而懷念起那段曾經日復如是的日子...

結尾:一個人的路,獨個,就獨過好了。

-------------------------------

看「捕鯨人」鍾偉文的專欄,他今天的文章很有意思,連不喜歡轉載文章的我也禁不住要轉載他的《「大老闆」》到自己的blog:

《「 大 老 闆 」》

 「 我 是 一 個 從 鄉 下 到 城 打 工 的 女 孩 子 , 今 年 十 八 歲 , 因 為 相 貌 平 平 , 個 子 又 矮 , 所 以 很 難 找 到 滿 意 的 工 作 。 好 不 容 易 找 到 一 個 在 『 洗 腳 城 』 幫 那 些 大 老 闆 洗 腳 的 工 作 , 但 由 於 顧 客 喜 歡 像 點 菜 一 樣 , 點 女 孩 子 給 他 們 洗 腳 按 摩 , 我 被 點 的 次 數 很 少 , 工 資 最 低 。 我 的 技 術 不 比 她 們 差 , 甚 至 比 她 們 更 好 , 可 是 , 我 卻 得 不 到 認 可 。 我 現 在 變 得 很 自 卑 , 我 多 希 望 能 變 得 漂 亮 啊 。 可 是 整 容 要 很 多 錢 , 我 恐 怕 一 輩 子 省 吃 儉 用 , 都 攢 不 了 那 麼 多 的 錢 , 因 為 我 還 要 掙 錢 和 父 母 一 起 供 弟 妹 上 學 。 我 想 賣 器 官 換 來 錢 去 整 容 , 可 是 我 不 知 道 哪 家 醫 院 會 要 器 官 。 」 雲 南 一 位 少 女 在 網 上 留 言 , 引 起 網 民 的 關 注 。


  如 果 你 認 為 「 賣 火 柴 的 女 孩 」 感 人 , 這 個 「 賣 器 官 的 女 孩 」 就 更 值 得 我 們 為 之 落 淚 。 女 孩 叫 李 開 平 , 雲 南 的 仁 愛 醫 院 找 到 她 , 據 說 , 可 以 為 她 免 費 整 容 , 圓 了 她 的 夢 。 「 但 是 , 現 實 社 會 是 殘 酷 的 , 我 們 給 她 的 , 只 是 一 縷 希 望 的 陽 光 , 人 生 還 需 要 靠 她 自 己 去 奮 鬥 。 」 醫 院 一 位 負 責 人 說 。 賣 器 官 故 事 , 在 大 陸 , 屢 見 不 鮮 ; 能 算 是 新 聞 的 , 是 人 間 忽 然 有 情 , 還 有 這 樣 一 家 「 仁 愛 醫 院 」 而 已 。
大 陸 , 是 一 個 真 正 的 商 品 化 社 會 , 人 , 尤 其 女 孩 子 , 不 斷 地 「 商 品 化 」 ; 商 品 , 講 包 裝 , 包 裝 得 不 好 , 即 使 「 技 術 不 比 她 們 ( 另 一 批 商 品 ) 差 , 甚 至 比 她 們 更 好 」 , 都 得 不 到 「 認 可 」 。 在 商 品 化 社 會 , 消 費 者 , 都 是 「 大 老 闆 」 ; 這 幫 「 大 老 闆 」 永 遠 不 會 覺 得 「 點 菜 」 有 什 麼 問 題 。 「 大 爺 有 錢 ! 」 對 , 三 十 塊 錢 , 也 是 錢 ; 你 洗 腳 , 一 個 鐘 頭 掙 十 塊 錢 , 我 也 是 讓 你 掙 錢 ; 我 , 當 然 可 以 點 你 ! 大 陸 , 沒 有 港 式 「 綜 援 」 , 不 會 有 人 「 共 」 了 中 產 的 「 產 」 , 去 補 貼 新 來 的 大 食 懶 ; 一 個 女 孩 , 為 了 多 讓 人 「 點 」 , 在 有 「 洗 腳 錢 」 就 變 「 大 老 闆 」 的 共 產 中 國 , 唯 有 售 賣 年 輕 的 器 官 。
你 可 以 覺 得 荒 唐 , 覺 得 可 怖 , 這 就 是 「 大 老 闆 」 過 多 的 後 果 , 正 是 他 們 讓 社 會 變 得 「 殘 酷 」 。 「 大 老 闆 」 出 了 國 門 , 或 者 入 了 特 區 , 就 會 化 為 「 黃 金 周 」 , 四 出 逐 臭 。 他 們 不 會 遭 到 歧 視 , 總 有 人 認 為 這 些 東 西 , 是 衣 食 父 母 。 中 國 不 正 視 「 大 老 闆 問 題 」 , 整 容 業 , 一 定 會 越 來 越 興 旺 ; 而 女 孩 , 都 無 肝 無 腎 無 心 肺 … …

鍾偉文 (from《蘋果日報》副刊專欄《狼的心》)

2006年1月20日

隨想@圖書館 19.1.06

一.

我不喜歡愛情小說。

從來都覺得愛情小說是令人迷失的罪魁禍首。其中的「真愛」明明是虛構的,現實中一定不存在,卻竟能風靡萬千少女。難道要傷過十次八次,灰心後,才知道曾經迷失嗎?

她的作品應該全是愛情小說吧?因此從沒讀過她的書。

然而,今天在圖書館內竟被她起的書名找住,不禁頓足一看那些美麗的名字。「金庸十四天書」的書名內有玄機,連起來可組成一副對聯。至於她的書,隨便選幾部作品,運用書名也可寫出一首浪漫的散文詩:

「 煙雨濛濛的日子
  她愛穿夢的衣裳
  在海鷗飛處
  在水一方 尋找浪花潮聲

  月朦朦鳥朦朦

  心有千千結嗎 問她
  她卻說 我是一片雲 」

她,瓊瑤。不認識她,至少也認識她的還珠格格吧。

二.

昨天(18.1),在圖書館內聽到一位女學生對她的同學說:「《愛麗斯夢遊仙境》?你唔係咁幼稚呀?」

聽到這樣的說話,你便知道她沒有半點內涵。

看童話很幼稚?不認識童話可貴之處的她,才是不打折扣的幼稚。

喜歡看八掛雜誌的她以為自己很「大人」,其實,她愛不釋手的低俗雜誌正是最幼稚的書。而她認為幼稚的童話,卻藏著真正的智慧。

喜歡八掛雜誌的「大人」和喜歡《愛麗斯》的孩子相比,誰較幼稚?

三毛說:「大人們最幼稚的說話是:小孩子懂甚麼!」

2006年1月17日

回憶.隨想@17.1.06

一.

昨日凌晨,睡前,重新看了一遍王貽興的《路中拾遺》。

上次看得太匆忙了,沒甚感受。今次重看,特別留意到其中兩篇,<欺凌>和<明星寫作>。

<欺凌>記述貽興一段被同學杯葛的往事。我有共嗚,是因為經歷過同樣的事。

他這樣寫:「大家都害怕阻止或援手會被視為同夥,會遭到同樣的命運,還是置身在面目模糊的人群裡吆喝偷笑比較安全。」

是的,施以援手會落得同樣的下場,我知道,我試過。中四五的時候...班上有位不喜歡說話的女同學,因為她不喜歡「埋堆」,同學們便歧視她。起初是有意無意地,後來見她無力反抗,便越來越刻意,到最後,當然是明目張膽地杯葛她欺凌她。

那些行為,我記得清清楚楚。畫花坐位表上那張屬於她的照片、在她的椅背貼上「流M」的大字條、嘲笑她呈S形路線走路、分組時故意疏遠她、刻意地指著她碰過的書簿或東西,大聲喊:「不要碰,有毒呀!」,好像還試過把她的東西擲落垃圾桶...還有很多,不能盡錄。當然,全都是在她面前做的,目的是要她自卑,要她難受。大家看見她難堪的樣子,或是見她快步逃離班房,便會大笑。

為什麼要杯葛她?聽得最多的原因是,「她長得不漂亮」。但某次,無意中聽到一個更貼切的理由:「都唔明點解佢咁cool,靚女就話o者!」除樣貌的關係外,另一原因,是她喜歡靜,其他同學則喜歡吵鬧,大家性格不同。貽興的字裡行間有這麼一句,「他們容不下跟自己習性興趣不同的人事,所以要把你壓下,要迫你屈服。」

中四的中段,老師調位,於是我便坐到她的旁邊。當時我知道自己有兩個選擇:一,是加入杯葛她的行列。只有和「壞人」蛇鼠一窩,我才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二,反對杯葛的行為,或對此不聞不問。這樣做,我會落得與她同樣的下場。

結果,我選擇了後者。

老實說,我和那位被杯葛的同學有著相近的性格,坐她的鄰位,一旦不附和杯葛的行動,便會一同被杯葛。我早已料到,並有心理準備。

除了經常被同學用侮辱性語氣呼喚他們為我起的花名外,他們還會毫無顧忌地講我的是非,講他們虛構而覺得「好玩」或「有趣」的是非。一例,他們大肆宣傳,說我對杯葛的行為看不過眼,是因為我喜歡被杯葛的她。

被處處針對是必然的。例如,我的作文被老師賞識,老師便會在課堂上把作文讀出來,其時一定有同學妒忌。他們會「輕輕地」發出恥笑聲,或舉手對老師說:「這個格式不是用錯了嗎?要不要扣他的分數?」總之,他們會想盡辦法對付我。

我尤其記清楚三件事,都是中四時發生的。

那次班際舞台劇比賽,他們需要一本聖經作為道具,於是,在沒有徵詢我的同意下,便把我放在公用儲物櫃的聖經拿去了。作為道具,我的聖經承受的折磨是不為人知的,它要被人擲落地上,用力地擲!連排戲到真正比賽在內,被擲的次數何止十次?我要到比賽當時,才知道自己的聖經已經淪為道具!

另一次,我參加校內的敬師填詞比賽,得了獎。學校派發得獎作品的複印單張時,幾位同學在我面前抓著那張弱不禁風的油印紙,扮作搶來搶去,然後,「有意無意」地把它撕破了!之後我聽到一句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的「對不起」。

中四下學期的頒獎禮上,我得到宗教科的學科獎。領獎時,同學們都投以不服氣的目光。但我不以為然。問心,獎是我以努力換來的,他們不服,是因為他們覺得一個被杯葛的人沒資格得獎。誰對誰錯,天知地知我知便足夠了,還需要理會壞心腸的目光嗎?

除了帶頭作惡的同學外,貽興文中提及另一些人,他們「置身在面目模糊的人群裡吆喝偷笑」。的確,的確有這些人。他們心裡或許覺得杯葛行為是可恥的,但他們怕了惡勢力,怕出手阻止會遭到杯葛,怕變成受害者,便只好附和杯葛的劣行。「只要不加以阻止和授手,就已經是同謀。見慣不慣或麻木都是罫惡」,貽興這樣形容,我覺得十分合適。每次,帶頭杯葛他人的同學喚起我的花名時,都有位女同學以撒嬌的語氣喊:「好慘呀!」,她是同情還是落井下石?顯而易見。另一次,我病了沒上學,第二天便有位女同學「得意地」對我說:「你昨天沒上學,他們一整天都在講你。」她這句話的用意何在?同樣無需說明吧。這位女同學是自稱信主的基督徒,這是我最遺憾的。事實上,最可恨的,是班上的基督徒同學,他們大部分也參與了杯葛行動。耶穌說,知錯的人,上帝必會寬恕,但是,錯而不改,反而變本加厲的,上帝會加以寬恕嗎?真枉了她們自稱為「基督徒」。為此,我再沒有參加學校的團契,因為團契應該是基督徒的聚會,而不是撒旦門徒的聚會。

講真,這樣的回憶恐怖嗎?先聽貽興說,「我試過因為想到明早又要上學而發惡夢,經常嘔吐,想過殺掉當中幾個頭目然後自殺,不過最後我還是以不能置信的忍耐力熬過去了。」同樣,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捱過去的。回想當時,也許因為心裡早有預備,我內心承受的傷沒那麼深。但是,那確是一段黑暗的日子,那段時間,是中學生涯裡我最討厭的。那時,我不喜歡上學,害怕上學,憎恨上學。我初中時成績不錯,在級中是慣性的前五名,但到了中四,面對這樣的同學,一進課室便彷彿失去了讀書的心情,連上課也提不起勁,結果,成績表上再沒有名次。後來,我因精神緊張而需要看心理醫生,但我沒有向醫生提起這段經歷,我不想提起,也不想記得。醫生便認為我的壓力是來自學業問題。我雖然不敢肯定,但大致上,我的心病是那些同學加給我的。

但是,我必須感謝少數幾位同學,他們沒有逃避自己的良心。甚至,最要好的一位,因為沒有疏離我而受了一些似是「笑話」的冷言冷語,我知道「你」能看到的,我衷心地說聲:對不起,連累你了!因為他們的良心發現,我堅信,世界如何黑暗,人間始終有情。其外,也要感謝另一位同學,中四時他是杯葛我的份子之一,中五時他坐在我後面的座位。有次我幫了他一個小忙,然後我聽到他輕聲地自言自語:「其實黎XX都幾好人ar,點解唔妥佢?」沒了這幾位同學,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人。

無論如何,那段經歷已經過去了,雖然我無法像貽興般將它一笑置之,事實上我不會原諒那些同學,但是,我的那一小段過去已經無法補救,要追究只會徒然。我只希望,這種事不再發生,不再在地球上發生。

貽興在文未是這樣寫的:「無論後來的人生多麼美滿,只要曾經有過被傷害的經歷,就一定會留下疤痕。現在我的生活很好,可是,要是我的成長期暑沒有遇過那些事,我想我現在一定更有自信、更快樂,不會偶爾夢到自己回到那個年紀,而冷汗直流。」

貽興貽興,我們不會白受。我們都因為這段經歷而學會思考,這不是上帝給我們的安慰嗎?而那些人,即使沒有報應,也會受到上帝的審判!

至於另一篇<明星寫作>,貽興說「能寫能演的明星,到現在我還沒見過。不能寫不能演的就很多。」

的確,很多明星都是自大的。早前看一個音樂節目,姓鄧的女歌星說自己喜歡文字,喜歡寫散文。然而有人信嗎?對這番話存有懷疑態度的人,除了我之外,相信多的是。而另一位姓周的女藝人已經出書了,不管賣不賣得,我總相信那是浪費紙張的行為。她能夠出書,是因為她有名氣,有盲目的支持者,而不是因為她能寫出好的文字。

明星們寫的報章專欄如何不堪入目,看過便自然知道。但有人會為明星辯駁,說,她們只是明星,不是作家,不能苛求她們寫出像樣的東西。說得沒錯,她們不是作家,甚至是不識文字的人,所以,她們應該有點自知之明。

但我不會一張刀殺光一船人,總有少數幾位藝人是懂得文字的,像黃凱芹的《離家出走》和陳芷菁的專欄,字裡行間便發現用心寫的痕跡。少之有少是事實,但不是所有藝人都目不識丁。

二.

經過便利店,又看到一本本暢銷雜誌的色情封面。

我絲毫不覺那些豔照有半點吸引之處,反而覺得千篇一律的封面隱喻了社會的低俗風氣。

批評這類雜誌的聲音不少,但批評歸批評,「X周刊」還是以每期數十萬銷量的數字回應。

歸根究底,不能全歸究於雜誌本身。若「X周刊」「造」出了新聞而無人感興趣,你說,「X周刊」還會繼續「造」嗎?

數年前,某周刊以一位女星的祼照作為封面,遭到極大爭議及譴責。周刊立即停刊,聲稱為事件負責。該周刊的做法確是有違常理,但最大的責任絕不應落在周刊身上。

難道周刊的總編輯沒想過後果嗎?他就是知道,停刊也好,只要裸照一出,必有無數人蜂擁而至,爭相搶購,這樣已足以大賺特賺了。想想,若沒有「蜂擁而至」的後盾,周刊會膽敢放肆嗎?會有膽挑戰法理嗎?會不惜冒停刊的風險嗎?

其實,罪魁禍首是「X周刊」背後的數十萬名米飯班主。正正因為他們的品味差,不打折扣的色情雜誌便成了香港雜誌界的主流。

我彷彿聽到無數的回應,說:「係呀,我係cheap呀,我鍾意睇cheap o野呀,吹咩!」

三.

網上重溫勁歌頒獎禮,看到楊千嬅以一曲《烈女》得到歌曲獎,感到遺憾。

我喜歡千嬅,喜歡林夕,但不喜歡《烈女》。

不明白,為何《烈女》會是《Singer》大碟中最受歡迎的歌。我喜歡《超齡》、喜歡《長信不如短訊》、喜歡《花與愛麗斯》,而最不喜歡的,就是《烈女》。

不記得那裡聽過,有人讚《烈女》的歌詞寫得好,寫中了現代女性的心聲。我為此感到驚訝,現代女姓的思想原來是這麼恐怖的。詞中,「烈女」拒絕了一段沒有意思的愛情,很聰明,但,她表示「很想偷呃拐騙的勾引 完了事便懷孕」,雖然只是「很想」,但已經足證她心裡有這麼一隻恐怖的「狼」存在,已夠嚇人了。

我不願相信《烈女》大受歡迎。因為越受歡迎,便反映越多女姓是「烈女」。

2006年1月16日

Monster 魔剎

《Monster》(港譯:魔剎),日本漫畫家浦沢直樹作品,內容以描述人性的醜惡一面為主,但當中亦屢見溫情。

愛上《魔剎》,是因為浦沢先生藉此故事將人性底下的幽暗一面表露無遺,我初時覺得《魔剎》實在有太多恐怖的情節了,但往更深的一層去想,這樣演繹人性,不是寫實得很嗎?你或許覺得恐怖,但你不能否認,人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每個星期六晚我們都可以在無線台欣賞到《魔剎》的動畫版。

昨晚的劇情中便出現這樣引人深思的對白:

 古利馬:
「兒子的葬禮上,我沒有流淚。我只想著,我應該做出怎樣的表情?」
「要哭?要哭到怎樣的程度?痛哭?大聲地哭?啜泣?還是偷偷流淚?」
「我不知道現在要做出甚麼表情?要笑?傷心?慌張?徬徨?怎樣的表情才是正常?」
「天馬醫生,我究竟在做甚麼?」

 天馬:「你在哭。」

古利馬先生自小被迫接受間諜訓練,被教以控制情緒的能力。教官先清洗他的記憶和情感。被洗腦後,他變成沒有感情的人,無法作出自然的表情。然後,教官教他「笑」是怎樣的,「哭」是怎樣的,何時需要「開心」,何時需要「悲痛」。一切的情感,都被「人工化」了。

「遇到這個情況時,你應該感到悲傷,然後流淚。以這個程度而言,你不會大哭,只會抽泣,然後,你亦會擦拭自己的眼淚,裝作若無其事,但首要條件是必須令人感到你是悲傷的。」

看似匪夷所思,但現實世界中確有類似的例子,只是沒那麼極端。

看藝人的表情你便明白。對著攝影機的鏡頭,他們會「自然地」展現笑容,歌星站在頒獎台上,會「哭」,會「笑」,會背台詞,會做出預設的表情。

他們的表情很自然吧?對,自然得很。然而你不知道,他練習多久才練出那個「和藹」而「自然」的「笑容」,她那點「眼淚」背後又經過了多少個小時的訓練,才能在十秒內「谷」出來。

電視上,一個個的表情,都是「人工化」的。我不想以「賣笑」來形容她們,但,難道你相信她們真的每一秒都在笑嗎?

與其虛偽地「笑」,不如真心地囂張好了。沒人喜歡你,至少過得到自己。

p.s.

劇中的小孩見過人性的真面目後,便失去感情了。

當一個人明白到人心險惡後,他的潛意識便會告訴自己,自己也必須這樣,才不會被淘汰。的確,人類是有這種以暴易暴的心態。我相信人是性本善的,但一旦進入人群中,便無可避免地被險惡的環境同化。你看,堅持善良的人都被批鬥、迫害。

我想,若我見識過人性的黑暗一面,我還會相信人間有情嗎?

我不知道,我只相信,黑暗存在,所以光明也必存在。

2006年1月13日

等價交換@鋼之鍊金術師

今天看了一齣期待已久的動畫電影:《鋼之鍊金術師:森巴拉的征服者》。

我欣賞《鋼鍊》。其故事的意念具備深度,且演繹手法輕鬆,能從不同的年齡階層吸納支持者。今次的劇場版更運用「平行宇宙」理論 (Parallel World),把現實世界也「徵用」了,劇情便更加多元化。

故事的時代背景貫穿兩個時空。一,是構想自「等價」概念的鍊金術世界;二,是我們的世界,對,公元1923年的德國慕尼黑,八十多年前的史實世界。兩個世界由「門」連接,而要通過「門」到另一邊去,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主角愛得華.艾力克身處的時空,是後者。電影深刻地描繪了此時此地。

政治氣氛:
1923年的慕尼黑是個政局不穩的城市。放眼歐洲,各國正值戰亂頻繁的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另一次世界大戰又在醞釀。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令人民漸漸對政府失去信心,反政府組織於是藉機樹立勢力,當中以希特拉為首的納粹黨最具野心。

民生狀況:
電影裡有這樣的一幕,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啤酒館外喝酒聊天,各人的言論和行徑都暗示了對政府的不滿。另外一幕,醫院內一個面部潰爛的病人更說了一句:「政府是膽小鬼,他們根本沒有守護德國的意思!」這些情節告訴觀眾,當時的德國人都暗地裡期待著一個新的領袖。另外,著墨於政治事件的情節也不少,由希特拉發動,著名的「啤酒館政變」也是電影的情節之一。

為什麼一齣動畫電影會花這麼多篇幅在政治環境上?導演又為何選擇這個「沉重」的亂世?個人認為,這是因為此時此地能切實地反映出《鋼鍊》的中心思想:等價交換。「沉重」,正是這個時代的「代價」。1923年,二十世紀初,正值科技發展躍進的年代,很多新型的現代化武器,包括戰機、潛水艦、坦克、機關槍、毒氣...都在這時出現。發展科技能改善人的生活,但人類陶醉於武器力量提升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爭。德國人有了強力的武器,便起了支配他國的慾望,世界性的戰爭由此而來。在戰爭中犧牲的、數不清的生命,正是「鍊成」現代化武器的代價。

好比鍊金術世界的賢者之石。喜歡《鋼鍊》的人都知道,要鍊成賢者之石必須犧牲很多很多的人命,才有足夠的代價。那麼,現代化武器的發展和賢者之石的鍊成,不是有相同的代價嗎?這代價又值得嗎?原作者荒川先生藉主角的口說過,這是違反「等價交換」的唯一例子,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沒有東西足以交換。

女主角諾娜是一位吉卜賽少女,吉卜賽的意思約為「到處流浪的人」。她原本隨同伴飄泊四方,以歌唱及舞蹈維生,後來被同伴出賣了,將她賣給一個德國政治組織。幸運地,諾娜逃走時遇上挺身而出的愛得華,她得以脫險,並隨愛得華在慕尼黑生活。在當時的德國,像諾娜這樣的吉卜賽人都因為膚色及種族而遭到歧視,甚至逼害。諾娜表面上默默承受,但內心極希望擺脫這種身份。她甚至覺得世界上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希望透過「門」到另一邊的世界去。「就在那裡吧?沒有人會背叛我,我也不再害怕,只屬於我的國家。」她這樣形容夢想中的「森巴拉」(意思是世外桃源)。為了脫離現實世界,諾娜不情願地出賣了愛得華,間接成就了兩個世界的戰爭。

電影就這樣刻意而婉轉地展現出人心的幽暗角落,交待了人性的弱點:「好戰」和「歧視」。我相信這是導演水島先生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但為了顧及年紀小及不喜歡思考的《鋼鍊》迷,表達的手法較為間接,不像《Monster》(魔剎) 般直接把人類內心的黑暗世界呈現觀眾眼前。

另外,電影裡有些對白,我是格外留意的:

夏基遜:「為了發展偉大的科技,犧牲少少人命是值得的!」

艾爾:「若科學不能帶來幸福,發展科學根本沒用!」

愛德華:「這個世界既是『夢』,也是『地獄』。」

愛德華:「裝作活在夢中,是很恐怖的事吧?其實你是怕幻想被現實吞噬!」

費立茲:「科技能造出電影和武器,既然如此,我寧願繼續製作電影,為人們帶來絢爛的夢想。」

艾卡爾特:「人不願承認與自己不同的東西...進而拒絕,甚至畏懼...那就是戰爭的開始。」

我們是坐在銀幕前的,而這些都是銀幕內的對白,但想想,這些話不是給我們的弦外之音嗎?

電影的另一場景,鍊金術世界,基本上與現實世界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鍊金術世界裡,人是不重科技而重鍊金術的。他們相信一句說話:

「人不作出犧牲就不會得到回報,要得到甚麼,先要付出對等的代價。」

看過電視版的朋友都聽過這句開場白,這是鍊金術的第一法則,也是鍊金術世界的真理:等價交換。電影中明確地表示過,鍊金術是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的而且確,《鋼鍊》中出現的那些天馬行空的鍊金術只在漫畫世界有效,但是,俗語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理理名言的意思不是與鍊金術世界的真理相同嗎?那麼,現實世界雖然沒有神奇的鍊金術,但鍊金術的法則不是也適用於現實世界嗎?

在鍊金術世界裡,愛德華為了令弟弟的肉體重生,以自己作為鍊成人體的代價,這就是「等價交換」。而事實上,我們的世界也不斷出現這種「公平」的「交易」。

例如發展科技的回報,是人類的生活不斷改善,但代價同時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汽車的發明把世界的距離拉近了,但每年約有五十萬人因車禍而喪生;
電話出現,帶去了空間上的阻隔,卻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人類破壞大自然以創造現代化世界,代價是地球的天然氣候,正如電影《明日之後》所述;
發展生化科技,回報之一是基因改造的食物,代價之一是變種的疫病;
世貿成立,商人得以在國際市場自由貿易,背後被犧牲的,是數以憶計的貧民;
香港由五六十年代的貧窮社會發展成今天的大都會,人得到高質素的物質生活,卻失去了人情味。
隨著成長的步伐,我們得到的越來越多,例如智慧;同時,在不知不覺間也犧牲了不少,例如童真。

我們賣掉與生俱來的「童真」,換來所謂的「智慧」,符合「等價交換」的原則嗎?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回報。切勿輕看《鋼之鍊金術師》的開場白,那句「等價交換」正正告訴我們一個永恆的真理:

但凡成功,都有代價。

p.s.

(一)「我覺得不好看。」離場時,聽到一位年青的男孩這樣說。他說不好看,也許因為他習慣了電視版的輕鬆情節。電影版的故事「沉重」很多,思考位也多了,未必適合所有《鋼鍊》迷。故事因多了現實世界而多了幾分「現實」,變得「沉重」起來,難怪喜歡看「笑片」的年青朋友較喜歡電視版。


(二)也許因為《鋼鍊》是動畫電影的關係,大部分入場的觀眾都是年紀較小的。他們的觀映經驗也許亦太小了,因此他們的幼稚行為,包括估戲、不斷製造吵雜聲,以及隨著銀幕上的「IIA」級情節而發出大驚小怪的尷尬笑聲,都可勉強接受。但我一定要說,幼稚和童真是兩回事。

(三)卡通片是不是幼稚,視乎看的人的心態如何。你的心態幼稚,自然無法看出笑聲背後的深度,因為你需要的、在意的只是「笑」和「消磨時間」。

(四)有質素的卡通片不是爬童的專屬品,它能吸引不同年歲的人,年紀小的人用年紀小的眼光看,只看到表面的「笑」;有閱歷的人用智慧的目光看,則看到更深層的意義。至於沒有質素的卡通或其他作品,例如港產片,內容清一色是毫無深度的「笑」,看來看去,都不過是笑話一則。

(五)很喜歡宣傳海報的一句,「真正的結局在銀幕上鍊成!」

(六)結局,是 Happy Ending 嗎?艾力克兄弟雖然能夠重逢,但他們離鄉別井,生活在一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再者,現實世界中艾爾凡斯的死又令結局滲出了點點傷感。與其說是中性吧,但是,喜和悲又怎能如酸和鹼般,中和,繼而淡化?不如說窩心吧,看似「甜」,卻又帶點「酸」,和「苦」。

2006年1月9日

蔡楓華和張國榮的福與禍

.看《勁歌總選經典大事件》之感想.

昨晚看無線的《勁歌總選經典大事件》,重溫了很多殿堂級歌手昔日的風光片段。譚校長、張國榮、梅姐、陳慧嫻、陳百強...曾經叱吒一時的巨星,今天,有些已經淡出,間中在電視和報章上露露面,有些已經香消玉殞,成為我們永遠懷念的人物之一。

片段中也看到蔡楓華,一位傳奇而可憐的歌手。

85、86年左右,他曾經走紅,而且「紅」的程度幾乎及上當時「大熱」的張國榮。然而在勁歌頒獎禮上,他沒得到任何金曲獎,張國榮卻有三首歌曲入選「十大」。台上,蔡楓華口裡祝賀「哥哥」,但最後說了一句「一剎那光輝不等於永恆」。這句話沒有錯,這是事實,然而人是不喜歡聽事實的,結果蔡楓華因為「說錯話」而斷送了自己的事業。

張國榮呢?當年奪得三個金曲獎的他,事業如日中天,但是,即使光輝不止一剎那,始終,也不會等於永恆,蔡楓華至少說對一半。步入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的掘起為樂壇帶來一番新景象,八十年代歌手的聲勢紛紛受到打擊,張國榮的事業亦開始走下坡。及後的時間,一去不復返的光輝似乎為他帶來不少壓力,最後,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相信多少是因為執於過去的風光。

蔡楓華呢?淡出樂壇後,已不見他的蹤影。數年前有段時間,他突然重現電視和報章的娛樂版上,但不是風光再臨,他的追訪價值,只在於他的「瘋言瘋語」,得到「蔡瘋華」之名的他,彷彿成了一個笑話。一位曾經走紅的歌手,曾經有名有利,後來竟成了「笑話的主角」,成了笑柄,很可憐吧?

我卻想,蔡楓華雖然如此潦倒,但所謂「風水輪流轉」,誰敢說他會潦倒一生?至於張國榮,卻放棄改寫命運的機會了。

假如,當年勝出的是蔡楓華,敗陣的是張國榮,難保他倆的命運不會互相交換,難保當日輕生的不是蔡楓華。

輸了,焉知非福;勝了,又焉知非禍!正所謂:人生如夢,夢裡輾轉吉凶,小福是不是禍的根源?小禍是不是福的開端?人是無從得知的。

2006年1月7日

凌晨隨想

原想定題目為「徘徊在凌晨時份的隨想」,但那樣寫的話,太陳腔濫調了。

一.

現在的氣溫只得9度...
對我這種怕凍的人來說,在天氣冷的時候洗澡是一項「考驗」。我家是用電熱水爐的,不像煤氣熱水爐般「長期供應」溫暖的水。溫水,只能維持十五分鐘左右,洗澡洗慢一點的話,就要捱凍了...

(p.s.尤其是,我洗澡是很慢的 :-p)

我想過,如果學寒冷地方的人那般,在屋企裝設一部家庭式暖氣,那麼天冷時洗澡便不用那麼「辛苦」了...

二.

我想,洗澡應該被視為一種享受。每次洗澡過後,我從浴室的鏡中看自己的臉,那都是精神奕奕的,而且,洗澡後會有種身心舒泰的感覺,這感覺會維持十分鐘左右,趁這段時間思考真的十分不錯呢。

我又想,我們能天天洗澡,其實是十分幸福的。洗澡不是必然的權利,假如我們生在落後的地方,或生在從前的時代,你便不能天天洗澡了。在那些地方,在那個時代,「天天洗澡」是一種不明文的罪。

我清楚記得,小時候看日本電視劇《阿信的故事》,「阿信」便有這樣的一句對白,「你天天都要洗澡,那是很浪費的。」她是認真的,五十年前,沒人會浪費一滴水。

不久前也從電視畫面看過內地山區同胞的生活情況,他們用來維持生活的泥水,在他們眼中是清澈的,也是寶貴的,在香港人眼中,可能,看多一眼也會「作嘔」。

又記起,許冠傑有首《制水歌》,歌詞生動,而內容是描述六七十年代制水慘況的。沒有經歷過制水的人,聽起來會大笑,而經歷過的,只能苦笑了。

「有水用」,是一種天大的幸福。我們能享用源源不盡的水,可說生得逢時,也逢地。

三.

聽商台節目《是他也是你和我》,本集的主題是:「你覺得那個年代的人最幸福?」

Phone-in 的聽眾們都大都認為六十年代的人最幸福,理由是,那個年代有情。

情,彷彿是屬於過去的。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市民多為草根階層,生活艱苦。因為大家都窮,大家都明白彼此的環境,所以大家都願意同舟同濟。聽眾說,當時的鄰居和街坊都如親人一樣。而今天,那種和諧的感覺,那種情,已被經濟及物質帶走。人為保衛財產而「不得已地」變得人情冷暖。又正正因為金錢越來越多,人的心越來越壞,當大部分人都變成壞人的時候,僅餘的好人,為了不被同化,也只好奉行個人主義了。

如果知道情會被帶走,我們還應追求經濟上的發達嗎?

四.

熱鬧的街上,清涼的天氣。影視店傳來草猛的一首情歌,《永遠愛著你》。

永遠?愛?幾好笑。

真不明白,不過一個遊戲罷了,一個遊戲竟有這那麼多插曲,為什麼呢?

站在街上,不覺冷,聽到情歌,心卻涼了一截。

五.

聽深宵電台節目《一切從音樂開始》,主持jessie開出題目「你聽過的,最冷/最暖的話是...」,請聽眾們在網上留言版答覆。

不出我所料,聽眾們大都以愛情掛帥,覺得「我不愛你」是最冷的,「我愛你」是最暖的。唉,又是如此。每次聽電台節目開出「最掛念的人」這個題目,答覆十居其九都是「我最掛念某位舊情人」。

單單聽電台,會覺得香港人十分重視愛情,但事實,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一首首大熱的情歌已經把無可否認的事實告訴你:「愛情」是苦的,歌詞有說,「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你看!苦的歌詞不是大受讚賞嗎?苦戀不是大大得到認同嗎?也許,「失戀」才是最受歡迎的。

再者,一位聽眾的留言又把另一事實告訴我們。他說:最暖的是,前度女朋友對他說,「我很怕,有天你會離開我。」而最冷的,是半年後,女孩子主動對他說:「我地唔夾,分手啦!」

不能反駁了,問你的意識,為什麼愛是這麼吸引?意識不能答你,潛意識卻知道答案:「因為愛情是十分刺激的遊戲!」

但這場遊戲,輸了,卻很苦。

六.

電腦是可以用來寫作的,但不熟悉電腦的人是不會明白的。在不認識電腦的人眼中,電腦就只能是電腦,不能是其他東西。

因為這個問題和媽媽吵架。吵架過後,反思。知道她的出發點是為我好,只是方法可能錯了。我不喜歡吵架,只是不希望自己堅持的理想被誤解,無可奈何之下才和她吵起來。

她不過想勸我,我不過想解釋,彼此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為什麼最後彼此都因為無意的說話而受到傷害?是誤會,是誤會,是誤會...這就是世事不完美的地方?

一人有一個理想,無奈,這個理想只屬於一個人,因此只有一個人會為它而堅持。

七.

有夢想是會被人恥笑的。

不信?好,把你的夢想說出來吧...你不敢,因為你怕,怕被人笑。

對,有夢想的人是會被恥笑的,因為,這個世界不是白的。

八.

人間有情?我信,但我肯定,情難找。

小時候看電視,人人都喜歡正義的主角而憎恨無惡不作的壞人,但長大後,這情況卻倒轉了,我們都眼見啦,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個選擇飾演奸角,並以此為榮。

他們不是性本惡,而是向現實低頭了。

2006年1月1日

看林奕華<情歌已死>

1月1日,人人都為元旦而快樂,但於我,今天不是個特別的日子。

我如常到書局看書。但今天有點不同,今天看的文章,屬於一位我不認識的作家。今天,看林奕華的散文。

之前已在網絡上、報章專欄及其他作者筆下見過「林奕華」,見過幾次,這個名字應該挺有名氣的。

書名為《等待香港》,副標題是「娛樂篇」,未看內容,已知是一本諷刺娛樂圈的書。翻開一看,他不說電影,說「明星」、「樂壇」。文章的觀點,說實話,很多人知道,但絕少人明白。以我個人的眼光看,最矚目的文章是<情歌已死>。此文的主旨,和昨天我與朋友的對話主題差不多,都是說,香港的情歌已死。

情歌死了?

你會奇怪,我們明明被情歌包圍了,怎麼說情歌已死呢?差矣,我說的情歌和你們眼中的「情歌」不同,情歌是講愛情的,但你們喜歡的是失戀歌,歌中的愛情即使存在過,也已經死去。

林奕華說,香港的K式歌曲要受歡迎,先決的條件是「失戀」。無可否認,受歡迎的流行曲來來去去都圍繞著「失戀」的,作詞人彷彿徘徊在「失戀」的境地,無法抽身。如我一貫的見解,歌詞的思想淪落到如此地步,不能怪作詞人,反之,聽者要負上很大部分的責任,因為,有這樣的聽眾才有這樣的歌。歌曲是順應市場的需求而生的,很大程度上,歌曲反映了聽眾的思想。作詞人黃偉文便以「污點證人」的身份說過:「本地唱片業對成功方程式的迷信我倒是知道一點,你永遠想像不到要向唱片公司申請一首『唔慘』的慢歌來寫有多艱難。」失戀歌如此橫行無忌,是因為市場有無窮的「需求」。而香港人失戀頻率之高,可想而知。

在上一年代,香港的樂壇尚未淪陷時,可謂百花齊放。除了真正的情歌外,還容納不少說理、勵志及親情歌曲,為什麼,現今樂壇卻被失戀歌佔據?要找出其中的「導火線」,可以留意一個社會現象:近年來,年青人很早便開始拍拖,甚至早在中學階段。這是好事嗎?這樣的「愛情」有質素嗎?定論看似難下,答案卻顯而易見。蜜運中的人是不會喜歡失戀歌的,「慘歌」既然得到認同,其主要對象又為年青人,那麼看看歌詞,便可一探年青人的愛情觀。他們覺得,愛是一個「慘情世界」。

林奕華列出了幾首歌,說明香港人的感情生活素質。其中提及《好心分手》,我想,若加上《愛與誠》,便可概括出香港人對愛情的「觀感」:別再做情人!既然難捱,無謂再拖,是好心的話就一早放開我,做貓做狗也不繼續做情人;林又提到,要了解香港人在精神狀態上的失衡,可從《爛泥》、《垃圾》、《絕》等歌中找到頭緒,依我之見,要數「自貶自虐」式歌詞,不得不提上年度的大熱K歌《無賴》及《好人》,綜合起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好人是沒人喜歡的,無賴的舊愛卻長如「一匹布」。「我」雖為爛泥,是垃圾也好,至少,願為愛情而化蝶!

「越慘越好」,正是香港人的愛情觀。想來,也覺恐怖。愛情在香港人眼中看似無比重要,但同時又如此不堪;「情歌」充斥樂壇,泛濫,原來正正象徵愛情已死!

走在街上,成雙成對的情侶滿面春風,她們面上的笑容是假裝的。聽過大受歡迎的K歌,你會明白,香港人的「愛情」是如何悲慘的一回事。

我想告訴林,我最喜歡這一句,「沒有任何文字比香港式的K歌更能象徵『愛情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