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中央圖書館聽流行曲講座,和 Franco 一起去。
講座題目為《中文流行歌詞的文學性》,講者包括林夕、朱耀偉教授及廖志強先生。今天的講座是《雅俗之間:流行曲與香港文化》專題講座系列的第二炮,此系列一連三炮的講座邀來多位資深樂評人及音樂工作者,以不同角度探討本港粵語流行曲的文化。上月第一炮的講者黃志華先生把戰後香港流行曲的發展講解得活靈活現,而今天的第二炮更有我的偶像夕爺坐陣,機會難得,不去的話對不起自己。
等入場時,排隊期間聽到右邊幾位「似是」有識之士的年青朋友異口同聲說,不明白為何夕爺會選某些歌曲到《林夕字傳》中,例如陳慧琳的歌,他們便覺得不合水準。我真想反駁他們,講明「林夕自選」,既然選曲的目的不是為取悅歌迷,夕爺自然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歌,你不是林夕,又怎知林夕覺得陳慧琳的歌不合水準呢?人就是這樣,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還是謝霆鍵說得好,「音樂無分好定壞,無分好聽定唔好聽,只有分你鍾意定唔鍾意。」個人喜好的存在,正是音樂必須多樣性的理由。
講座長兩小時有多,四時十分開始 (因夕爺晚來而遲了開始),過了六時才結束。看題目已知道,講座的目的是以文學批評的角度分析現時流行歌詞的文學性,同時亦論及流行歌詞對社會的影響。
兩位講者論到流行歌詞是否文學作品,朱耀偉教授依書直說,以多位學者的角度解構,夕爺則覺得好的歌詞本身便是文學。我個人覺得,應把歌詞看成普通文字,和散文、小說、新詩等看齊,寫得好的便算文學。「好」的定義,不重於修辭與文采,而重於情與質。
講座的內容我多已思考過,但其中兩點令我有了新的啟示。
一.
論及文學的定義時,夕爺把文學作品界定為「提升思想境界」的文字。若果此界定成立,則大部分流行歌詞都不是文學作品,因歌詞大都是帶有負面思想的,聽了,只會一心墜落。像大熱的《好人》、《無賴》、《爛泥》和《垃圾》等,這類自貶式歌詞不會令聽者的思想有所提升,「同道中人」聽了,只會越聽越自卑,越聽越喜歡當「無賴」和「垃圾」。
二.
夕爺又提到唱作人的問題。他說:「唱作人作曲作詞,問題在於歌詞上。像王菀之的作品,給我一種感覺:若果這首歌由專業填詞人填詞就好啦。」我不能不認同這點,拿唱作人的歌詞和專業填詞人的詞一比,便能體會林夕的感受。唱作人即使不懂填詞,仍能為自己的旋律譜上詞句,為什麼呢?因為監製知道歌迷根本沒有分辨歌詞好壞的能力。事實上,莫說分辨好壞,就是理解歌詞,歌迷們也懶得去理。「唱K時有字幕看的,見字唱字得啦!」的確,歌迷的水準低落,是本地唱片業的悲哀,嗟乎!
講座結束前,夕爺宣言將推出純歌詞集「林夕三百首」,但他提到出版社憂心的一個問題:網上隨處都能尋到歌詞的資源,因此純歌詞集的商業價值不高。其實夕爺可親筆道出歌詞背後的故事,例如《明年今日》的「出街版」是改版七次的成果等,附於每首歌詞後,這樣便可增加歌詞集的吸引性。
相片:雖坐在第一排的正中位置,可惜這位置不是拍照的好位 :-p


講座資料

夕爺

朱耀偉,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人文課程教授,講者之一

夕爺與主持廖志強先生

請夕爺簽名 :-)

與夕爺的合照


(左)《林夕字傳》封面
(右) 看夕爺的直版簽名,不就是「夢」的簡體字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