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8日

斷背山

今天終於有機會欣賞《斷背山》。

我偏愛的是戰爭片,所以劇情緩慢的《斷背山》對我而言,說真的,有點悶。

然而,劇中包含的情感仍然教人反省。男性,多是以性掛帥的,因此男性間的同性戀多半嚴重地缺乏了愛,關係難以長久。但此劇的兩位主角在沒有婚約的綑綁下,竟能把一段戀情維持二十年,對現實而言,不得不承認是一個神話。更難得的是,二十年來,兩人的激情似乎沒有退卻的跡象。反觀香港的情況,「半年都算長啦」,看到嗎,我們四周的愛情,是那麼兒戲,激情又是那麼易退,對某些人而言,一段戀愛的時光只有花開花謝那麼長 (如林以諾牧師所說的「鐵達尼極限」:三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所以,不要輕視《斷背山》的愛,也不要恥笑兩位主角。你眼中的「不倫之戀」,比起發生在你身上的所謂「愛情」,可能,還要偉大N倍。尤其香港人,在「纏綿遊戲」的薰陶下,講心的有情人越來越少,其實,我們應該聽聽《斷背山》的名句:但願我懂得擺脫你!(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說出這句話,代表你已經找到無法擺脫的真愛。如果你發覺自己很容易便能「擺脫」一個人,那麼,真愛永遠都不會找上你。

看《斷背山》,有些人是為那一分鐘的床上鏡頭而入場的,他們要看的只是性愛場面,至於其他一切,例如那段深刻的愛,卻將其置之度外。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相信,有點思想的人都會贈其三字:無得救!

《斷背山》失落於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有否內情,其實無需多言。至於導演李安得到最佳導演的寶座,又是否替華人爭了光?台灣傳媒問他,「『最佳導演』的功勞應歸於美國還是台灣?」李安說:「我選擇不回答。」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了。如陶傑所說,《斷背山》和中國沒有半分關係。你說李安是華人?對,李安流著中國人的血,但別忘記,他學電影的地方是美國,他的起步點亦是美國,他是吃美國的飯大的!他清楚,要是沒去美國深造,他一定不會得到今天的成就。若你說「best director」是華人的光,我只能無話可說了。

看看我們香港的電影,講BQ (漂亮指數,Beauty Quotient),得啖笑。觀眾們看完後只有兩種評價:一,幾好笑,二,女主角幾靚;導演們只會拍「情癲大聖」;對白只有「愛你一萬年!」及「講你又唔明,明你又唔做,做你又做錯!」,如此無知,試問,我們又怎會被人看得起呢?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如陶傑所說,《斷背山》和中國沒有半分關係。你說李安是華人?對,李安流著中國人的血,但別忘記,他學電影的地方是美國,他的起步點亦是美國,他是吃美國的飯大的!他清楚,要是沒去美國深造,他一定不會得到今天的成就。"

我絕不同意,這個不同意並非由於我自己是華人,想沾什麼光.
討論李安成就歸哪個國家所有,我認為並不實際,"國家"並不能成就人的什麼,反而,文化的影響比起"國家"來得影響深遠.你真誠地去拍一套戲,有時候為的是把自己的感動呈現給大家看,與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對於李安所表達的情,我覺得真的很中國式,之所以叫中國或不是指中國獨有,只是感覺很中國而已.
當然影響李安的不止是中華文化,我只是想指出,李安共不是一個模樣,由任何東西產生出來,他是活活的一個人,他的戲,都是由身邊的人和事所感染,薰陶

匿名 說...

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特別一問,你說李安所表達的情很中國式,又說不是中國獨有,卻很有中國feel,是甚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