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7日

再見二丁目.最後武士

.2月16日.

我反覆地聽著《再見二丁目》。

這首歌,是數年前從千嬅的一張唱片中認識的。

「原來已經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當時未太在意這句歌詞,只覺得一句平凡的歌詞帶出一段悅耳的旋律。就是這麼簡單。

早陣子聽講座,林夕提到這首歌,提到這句詞,我才發覺,這句用字平凡的歌詞有動人的地方。人有了經歷,看平凡的東西便不會覺得平凡。

我衷心認同,《再見二丁目》填得好,不是因為那罐綠茶,不是因為那首異國民謠,不是因為滿天柏樹,而是因為歌詞中有這麼一句:

原 來 我 非 不 快 樂  只 我 一 人 未 發 覺

「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願與大家分享這句歌詞。

p.s

(1)喜歡這首歌,但我不渴望到二丁目走一趟。為什麼?因為我心目中的二丁目已夠美麗了,如果真正的二丁目不夠我心目中的二丁目美麗,怎麼辦?

(2)無論於甚麼角落,不假設你或會在旁,我,也可暢遊異國,再找寄託。對,我應該忘掉不快樂的人和事,例如妳和妳的「TimeOut」。

(3)「唔係有比喻就大晒,唔係有意象就大晒。」林夕這樣說。不是嗎?比如,她的文筆很好,但人們看了她的文章後,只記得漂亮的字句,那麼她的文章有何價值?

-------------------------------

昨晚看 HBO 播放的《最後武士》。從家裡 30 吋的 LCD 電視上仍能感受兩年前於戲院中感受的震撼感。

今晚看無線的《覆雨翻雲》,同樣有「戰爭」場面,但實際上,那些只是打鬥,不是戰爭。難怪的,以十數人去演千軍萬馬,能有甚麼場面?

註:《覆雨翻雲》對無線來說已是大製作了;而無線在香港已是最有實力的電視台了。

所以說,只看香港電視劇,只能做井底蛙,不會知道何謂大製作。

另外,女孩子常說把戰爭片歸納為「打打殺殺」的片種。我不清楚他人的心態,但我想,若果有人看了《魔戒》或《最後武士》那種騎士們衝擊的浩瀚場面也沒有甚麼感覺,那麼對她來說真的太太太太太~可惜了,她錯過的,她不能感受的,她討厭的,不只是一個畫面,也不是一齣電影,而是整個歷史。

再另外,如果歷史真的如《最後武士》的戰爭場面那樣悲壯,那麼我相信認識歷史是必須的。而我更相信,歷史比電影中的場面悲壯百倍。

再~另外,電影中描寫了日本武士階級被西方槍炮取而代之的悲哀,事實上,在火槍未入侵日本前,同樣的夕陽哀歌早已在西方的騎士身上響起。由西方到日本,由日本到全世界,武士道精神連同武士們一起沒落,這沒落象徵舊思想的崩潰,取而代之的火槍象徵新時代的標誌,也代表新思想獲得全面勝利。

我們拋棄舊思想換來新思想,看似沒有代價。但別忘記,火槍背後沒有精神,武士刀上卻有一個「道」字。同樣的事件一再發生,終有一天,人類的思想會被取替。

得了甚麼,便會失去甚麼,這就是「卡通片」所說的等價交換。

3 則留言:

匿名 說...

本來是找林夕的東西, 結果找到來你的 blog.

那句歌詞, 我第一次聽心已抽緊了一下. 其實我喜歡林夕就是他那種意境, 淡淡的, 第一次聽好像沒甚麼, 再聽下去才發現, 哀莫大於心死啊.

至於"最後武士", 場面夠悲壯, 夠蕩氣迴腸, 但我超討厭男主角, 所以... (況且這種把亞洲國家 exoticise 的荷里活片, 不看也罷)

匿名 說...

(容許我"誤解"一下古人的文章)

匿名 說...

再见二丁目已经系好耐之前的歌,当时的自己好细个,只系因为钟意杨千桦,所以去听呢首歌,但人越来越大,经历的野越来越多,再听番呢首歌的时候,开始明白原来果种含意,正如林夕写的一篇文章悲到荼糜,原来随着不断的成长,就系要学识不断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