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4日

Return of King Kong

多謝「魔戒」導演 Peter Jackson 為普天下的影迷帶回了King Kong.

1933年,原版《King Kong》上演,從此為歷代怪獸片劃下藍本。我雖然不屬於原版《King Kong》的年代,卻有幸在兒童時代從電視螢幕上看過日本怪獸王哥斯拉。回想哥斯拉大鬧城市的畫面,回想劇中人類對怪獸束手無策的樣子,回想導演加給哥斯拉的感情,這些「巧合」,不得不令你承認,沒有King Kong就沒有哥斯拉。

(也記起某晚深夜時看的粵語黑白片《荒島驚魂》(馮寶寶主演),那「猩猩朋友」的靈感相信亦是來自《King Kong》。)

新版《King Kong》保留了King Kong的原味,也保留了King Kong爬上紐約帝國大廈的經典場面。若沒有記錯,小時候已經不知從那裡見過這畫面,並一直沒有忘記,相信看過舊版的朋友,看到這畫面時必定不期然地憶起舊版King Kong,與當年的畫面產生共嗚。

今次的女主角是妮奧美禾絲,男主角則仍然是King Kong (對!男主角不是艾哲倫保迪),導演為Peter Jackson。全片集驚慄、歷險、特技及愛情等多項元素。Peter 的實力已在《魔戒》系列中見識過,經他炮製的特技畫面依然震撼,身處戲院,感覺卻彷如置身銀幕內的世界。驚慄及歷險的氣氛,其實與《侏羅紀公園》相差無幾,看過《侏羅紀》的朋友必定感受過。一樣是巨獸,一樣在城市大暴走,人們一樣發足狂奔。但King Kong給你的印象與暴龍給你的不同。暴龍冷血,King Kong卻有感情。

片中描寫King Kong對女主角的愛情,相當矛盾。明知沒有結果,甚至,King Kong不知道這種感覺就稱為「愛」,但由第一眼看見女主角開始,到最後一刻,牠都為保護女主角而生存。就如預告片的開場白所說:「野獸俯視掌中的美女,那一刻注定了野獸的命運。」抱著女主角爬上帝國大廈重溫日落的一幕,是King Kong最人性化的一幕,亦是我最難忘的一幕。這樣的劇情令我聯想到安徙生的童話《雪人》。King Kong和雪人一樣,開始了一段單方面而最後傷害到自己的愛情,最後,兩者同樣無憾地為愛而倒下。

編劇最初把怪獸設定為巨猩,相信是看準牠擁有嚇人的龐大身軀,同時,亦擁有與人類相近的靈性。一開始,他已打算不以「怪獸」為單一賣點,而早已決定為電影注入感情。觀眾們對King Kong的第一印象是驚怕,然而最後King Kong戰死時,我不單看見女主角的眼淚,我還聽到,戲院內泛起不少惋惜的聲音。《King Kong》最好看的,是牠的感情,不是牠的破壞。這頭野獸,以怪物的身分出現,卻以英雄的身分離開。

感謝King Kong,令9歲的Peter Jackson立志當導演;也感謝Peter Jackson,讓我今天在戲院內看到他的《King Kong》。

p.s.
《King Kong》開始前,戲院播了《情癲大聖》的宣傳片。
被迫看了這宣傳片,不禁替《西遊記》的作者嘆口氣。刪改得體無完膚的劇情、「偶像派」演員、幼稚的對白,再加一個不知所謂的戲名,侮辱了中國名著之餘,亦令人對香港電影的發展說句失望。

沒有留言: